原标题:“火星人”王跃北师大报到
新京报讯 (记者郭少峰)昨日,“火星-500”实验唯一的中方参与者王跃来北师大报到,他将在脑与科学认知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。今年逢北师大建校110周年,该校共录取2224名本科新生。
王跃在2010年与来自俄罗斯、法国和意大利的6名“宇航员”参加了人类首次模拟飞行火星项目“火星-500”计划。这项实验由6名志愿者在地面密闭实验舱内模拟火星往返飞行。该项目已于去年11月完成。
王跃的导师,北师大脑与科学认知研究院的罗跃嘉介绍,王跃参加了博士生入学考试,“他的复试成绩比初试成绩好”。罗跃嘉介绍,脑与认知研究院目前正在参与一个与航天员中心合作的“973”科研攻关项目——“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”。这个计划为期五年的项目已进行两年,“等王跃三年博士毕业时正好也是五年,他参与其中对他个人,对这个项目都有好处”。
罗跃嘉预计王跃未来在校期间的研究跟航天员有关,而王跃参加的“火星-500”计划的实验将对其科研有一定帮助。他认为,王跃的能力和外语水平都可以胜任科研工作,“还能在两个单位间发挥桥梁作用”。
谈到为何选择攻读脑与科学认知研究院博士时,王跃表示,“我觉得自己的实验经验与罗老师的研究领域比较契合,我对这个领域也很感兴趣。”
■ 对话
“学心理学为了解实验设计”
王跃表示,有的“火星”实验项目让人“备受折磨”
王跃,80后,2004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,2005年考取中国航天员中心攻读航天航空与航太医学专业,2008年获医学硕士学位,为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航天员教员。
有些实验项目比较难熬
新京报:怎么想着要学心理学?
王跃:真正对心理比较感兴趣参与实验之后,因为在舱内很多实验跟心理相关,有些实验让你有种备受折磨的感觉。因为总是不断地让你重复,而且程序设计的是必须要按照条条框框来进行。有的实验周期是五天、一周甚至两周,很难熬。这时候就有特别强烈的想法,就是从专业的角度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设计。
新京报:这就让你来报考这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?
王跃:对。就是想解惑。这个想法主要是在实验的后半段,当时在舱内没有网络,但有的队友有硬盘版的WIKI,我就会去查“心理”查“认知”。跟舱外的朋友写信,并坚定信念,出来后一定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。
第二,我的工作是航天员教员,我们现在载人航天已经发展到空间站,也要开展航天医学等方面的实验,我要好好利用这三年的时间好好积累经验。
曾记录详细心理日志和专家讨论
新京报:回来后你怎么联系到学校和导师的?
王跃:去年12月回国后工作不是很忙,这段时间联系了学校和老师,准备复习。不管是学校还是单位知道这个情况后都比较支持,考试还是比较顺利的。复习的时候很难,考完就不难了。
新京报:在心理学方面你都在舱内做了哪些准备?
王跃:像日记和心理日志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,出舱之后就跟心理方面的专家进行过很深入的研究讨论,尽量把我在舱内经历的都提供给他们。